您当前所在位置:

坚守法律人的“麦田”

——重读《蛙》《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感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04日   作者:王晓环,垦利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

  好书还是坏书,我轻易不去做这样的评价,但有些书读完后会让我联想很多,我很喜欢这种回味无穷的感觉。遇到好的书,喜欢反复读,每一次都能品出不一样的                                                                                                                                                                                                                                          滋味,像爬山,也像旅行,喜欢一次、一次再一次,或孑然一身,或三五成群;或悠然自得,或随风疾走;或满腹忧愁,或闲云野鹤;或喜不自胜,或悲从中来……总之,起点拎起的背包不同,终点便会有不同的收获。年少时读过《蛙》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虽不通人情,更不知事理,但也感动于霍尔顿的真真切切,感慨于姑姑万心“惴惴然不自安”的后半生。人到中年,体味了酸甜苦辣,领教了人生百态,再重读,竟意外的将远在纽约的霍尔顿,奔波在另一个时代的姑姑万心,和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枝枝蔓蔓的缠绕在了一起。

  霍尔顿,一个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红色鸭舌帽,满口粗话,读书不用功,抽烟、酗酒、搞女人,被学校开除四次的“坏男孩”,正是这个人们眼中浑浑噩噩的孩子,深深触动了我。人们只看到了这个孩子的浑浑噩噩,却全然没有注意到他浑浑噩噩背后那些带着光环的真真切切,在纽约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仍能坚守的那颗纯真的心。在圣诞前几天,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第四次被学校开除的霍尔顿只有过一顿饱餐,只穿一件风衣,大半夜里孤身一人偷偷溜出学校,冷寂的大街,简陋的宾馆,满是浑浑噩噩人群的酒吧,冷漠而物欲横流的纽约人……这一切冷冷的描述反而让始终徘徊在霍尔顿脑海里的几个人物和湖里的鸭子们更加温暖起来,也让我看到了冷冷的霍尔顿内心的真切和火热。首先是艾里,霍尔顿的弟弟,小小年纪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在霍尔顿看来,他爱着这个小小的生命,真心的为这个小生命的逝去而感到痛心,在艾里的墓前时,突然下起了雨,那些假模假式凭吊的人们都急急躲进他们的汽车,听收音机,然后找个安乐窝去吃晚饭,只有霍尔顿不愿离去,不愿让小艾里一个人躺在这全是死人荒凉的墓地里;其次是琴,那个霍尔顿一直想打电话却不敢的姑娘,是霍尔顿小时候的玩伴,他喜欢小时候真真的琴,他怕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有了变化,所以才一直想给她打电话却不敢。从找妓女却只和她聊天,到和他漂亮的女朋友萨丽约会却恨极了她的虚荣庸俗,其实在这一切的背后,这个十六岁的孩子,也是一个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对于爱情他希望有一个真实的女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生活在森林里的小木屋里,仅此而已;再次,便是两个来纽约做教师的修女,不涂口红,不化妆,不虚荣庸俗,不假模假式,看着只有一颗向善的心,霍尔顿喜欢和她们聊天,并愿意几乎把身上所有的钱拿来给她们做募捐用;最后,还有霍尔顿的小妹妹菲比,简单、干净、纯洁、善良。霍尔顿愿意花钱花力气给她买喜欢的CD讨她开心。愿意把自己大把的心事慢慢讲来给她听,即使她只是个简单的孩子,大部分都听不懂,甚至有时候还会打断霍尔顿的话,但霍尔顿依然觉得把心事讲给她听自己会很轻松。在想要离家出走的那一刻,霍尔顿唯一想到的是一定要见菲比最后一面,霍尔顿想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疯狂奔跑的孩子跑到麦田的悬崖边时,他便可以把这孩子从悬崖边上抓回来,其实正是这临别前的最后一面,菲比做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将即将走到悬崖边上的霍尔顿救了回来,是菲比的淳真救了淳真的霍尔顿。

  姑姑万心,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形象,一个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一个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象……姑姑万心的一生,被莫言冷静的娓娓道来,回头才发现早已显露出刻满残酷的痕迹,人物灵魂深处极致的痛,这痛渗入骨髓,难以弥散。我抱着书,却不敢再去打开,怕这痛更添新伤。怕却又放不下,走在路上时,咀嚼食物时,发愣发呆或是快要入睡时,总会有某个人物、某个情节一闪而过。《蛙》的世界里梳理了太多的信息,也承载了太多鲜活的生命,让我一时难以消化,然而最让我的内心难以平复的还是姑姑万心,对于如此复杂的一个人,我竟一时不知是爱是恨。在我反复追问内心时,葛云松教授在北大法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让我醍醐灌顶。他提到,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为了研究德国人是否更倾向于服从权威,并且因此而导致他们轻易地顺从了纳粹政权屠杀犹太人的命令,进行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结论证明:当存在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人士或者制度,特别是,当它声称要追求一个高尚的目标时,大多数人会轻易地听从它所发出的不合理的、残酷的甚至邪恶的命令。而人类的历史,包括20世纪的中国历史也印证了实验结论。“平庸的恶”是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通过观察纳粹暴行的实施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她认为,很多时候,邪恶只是一种很肤浅的、平庸的状态,也就是一种“拒绝思考”的状态。一个人,可能将自己同化于一个体制、一个权威,服从它的命令与安排,成为它顺从的执行者,而不再思考这个体制所可能带来的不道德。即便有良心的不安,也将过错推给这个体制,而不认为自己应当负担任何的道德责任。姑姑万心享了前半生风风火火的因,吃了后半生凄凄惨惨戚戚的果,便是“拒绝思考”,深陷于“平庸的恶”,坚守了不该坚守的初心的代表。

  我,依稀记得那个稚气犹存的少年,正义凌然的挡在了辛苦赚钱的父母面前,大声呵斥着前来执法的行政人员。“是谁允许你们肆意抢夺别人的私有财产?”那时的我还搞不懂法律是个什么概念,却深深记下了一位执法人员的那句话:小孩,有本事等你长大了去修改法律啊!也因此,我成了现在的我。虽然现在看来,那样的对话多少有些幼稚,但却已经埋藏了寻求公平正义的种子。生活总是充满了偶遇,一次邂逅,便成终生,自此,便开始了与法律的不解之缘。学生时代徜徉于法律的海洋,几度痴迷。无关乎是否能在法律领域有所建树,也无关乎日后的工作能否与法律有关,或许还不懂使命,也恰巧毫无负担,只是一味的喜爱着,痴迷着。然而,某日,三尺讲台,斑白的双鬓,满含热泪的双眸,掷地有声的话语:“既然选择了法律,出了这所学校,也要执着于法律,对得起你的信仰,无愧于你的良心!”青春或梦想便停留在了那一刻,停留在了那所学府,那间教室,那寸讲台,那缕白发,那副双眸,那几个沉甸甸的信仰和良心!自此,闻鸡起舞,奋发图强,只为无愧于良心。现在有幸扎根到了基层,实实在在站在了法律的神经末梢上,见到过小心翼翼、毕恭毕敬的老爷爷,也见识过指指点点、骂骂咧咧的老大娘,接待过哭哭啼啼、凄凄惨惨的妈妈,也碰到过吸过毒、进过监狱、一副满不在乎,拿他无可奈何的壮年大汉…… 自此更深刻领悟“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之必行的关键又在于我们这些站在法律的神经末梢上的法律工作者,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法律丈量世间百态。时间久了会发现,很多时候法的执行不仅仅是你如何更好的诠释法律关系,更精准的应用法律法规,更完美的拟写一份结案文书,而是从你给当事人打的第一通电话,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和动作,每一次适当的沟通,每一个专业的解释,都是向当事人传递着法律是否能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号。法律工作者发自内心对法的信仰,才能引导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仰。

  霍尔顿提醒我在物欲横流、深刻变革的现代社会要坚守初心,姑姑万心则警示我,保持思考,坚守对得起良心的初心。虽然最美年华已过大半,但灵魂依旧有权驰骋,理想又岂能继续做镜中花、水中月?重新珍视那片赤诚的“初心”,永远不要忘记思考,永远不要丧失思考的能力,用良心丈量对法律的信仰;用谦卑和博闻塑造思想的理性;用实践和反思培养头脑的悟性;用体恤和关怀修炼心灵的品性,知廉耻,明是非,辩真伪,坚守法律人的“麦田”。


关闭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