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面临的问题及发挥的作用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08日 作者:王菲 | ||
内容提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法治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是现行体制下的诉讼机制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多元需求。人民法院作为司法审判机关应建立体系化、规范化、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将法院系统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人民法院贯彻中央改革部署,实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发挥司法资源最大效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基层法院 多元解纷 体系化 一、制约诉调对接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一)制约因素 1.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及司法部出台的《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等,对人民调解的指导与监督职能进行了规定,也对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司法确认程序作出了特别的强调,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规范性文件对诉调对接的具体内容作出规定。诉调对接的具体操作程序、组织架构,诉调对接与其他诉讼程序的关系等也均无明确规定。诉调对接并无强制性,也无规范性,对于开展与否以及如何开展,没有约束, 其随意性很大。 2.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基层调解实践中,人民调解员往往由村委会、居委员会成员兼任,他们的调解成功率主要依靠对当地居民的长期了解,对地方惯例和规范的熟悉以及其经验、口才、个人能力和诚信等因素而产生的对当事人的影响力。然而在公民权利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疑难纠纷解决的需要。 3.人民调解协议效力衔接有待提高。人民调解所达成的协议从性质上讲只是诉讼中的一份证据,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虽然最高法院公布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但是实践中进入司法确认程序的调解协议却很少。 (二)解决途径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新时代完善人民调解的重大举措, 诉调对接虽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但是因法律的滞后性而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撑。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诉调对接的定义、组织架构、操作程序和诉调对接与其他诉讼程序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约定。 2.吸纳和发挥行业调解、基层调解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扩大诉调对接的影响力,各地应充分发挥行业调解及基层调解的作用。 3.提升调解员综合素质,完善配套制度。 一是,应尽快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总体素质。一方面,从人员选任上,可由司法行政机关从退休法官、律师中聘任专业的人士担任人民调解员,从源头上保证调解员群体的较高素质 ;另一方面,应加强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司法机关定期组织调解员参加业务能力、调解技巧的培训,使得调解员能经常得到法官的指导,极大地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理论水平及调解实践技巧。二是建立专职调解员和特邀调解员相结合的机制。对于物业纠纷、房地产纠纷等行业性纠纷,专业人士处理起来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从各个行业中选取特邀调解员,对于特定性质的案件直接进行调解, 既能保证了针对性,又能提高了效率,且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 4.完善效力对接,加强司法确认。 与各调解委员会进行交流, 使其深刻认识到司法确认程序的三方共赢优势,从而在调解协议达成后,督促当事人及时办理司法确认程序。 二、基层法院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发挥的作用 1.根据收案类型特点和群众实际需求,专设针对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的调解工作室,与工商局、司法局等政府部门,以及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组织和单位建立联动解纷平台,汇聚化解矛盾纠纷的社会合力,构建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协调方式的多元化诉前调解机制,有效快速地化解矛盾纠纷。另外,通过在社区设立法律服务咨询窗口,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并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做强、做实、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居委会、基层自助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法律服务体系,合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提升调解服务效能,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2.对通过仲裁方式、行政手段、调解形式等非诉讼方法化解的矛盾纠纷,分门别类地整合规范,从而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司法确认进一步衔接。发挥好司法确认程序的功能,及时出具审查调解协议书并赋予调解协议书合法效力,进而赋予诉外调解更多效力,支持和保障保全、执行调解书等司法强制手段,从而促进诉讼解决机制与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 3.通过案件分流等方式,发挥法院对各类纠纷解决资源的实际配置作用,优化司法资源和其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同时降低人民群众通过诉讼解决矛盾纠纷的成本。 4.借助科技手段与互联网优势,建立网上调解平台,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推动矛盾纠纷线上解决。因为线上上传证据材料更便于当事人举证,也能避免当事人因面谈言辞不当造成的矛盾激化,为当事人免去现场调解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同时也为法院节约紧缺的司法资源。 |
||
|
||
【关闭】 | ||
|
||
|
||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